256782931_4588277094563105_6233000479344298590_n

 

我們是否有過「知道該要上班,但又不想上班」的心情呢?

 

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進入校園。從一開始的分離焦慮,後來也慢慢的習慣了,一早出門到學校,成為了每天(非假日)的例行公事。並且,從小一之後,回到家還有老師交代的功課要寫,漸漸地也習以為常了。只是,隨著他的課業壓力越來越重、功課學習的量也越來越大,開始產生了排斥。

 

輕的,不想寫功課,可以坐在書桌前兩個小時,只寫了幾個字。

 

重的,一早或睡前開始大發脾氣,甚至已經在詢問:「媽媽,為什麼要上學?我可以不上學嗎?」

 

其實,孩子與我們相同,內心產生了『知道該要讀書,但又不想讀書』的心境。

 

--

 

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可以詢問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明明知道該去上班,但又不想去上班呢?」

 

答案可能百百總,但多半是在上班的事物中,有了卡關。比如,在職務上的挫折、在工作上的無力、在同事間的沮喪、在面對老闆或客戶的壓力。因為有了這些卡關,才讓我們興起了“不想去/不想做”的念頭。

 

如果此時,另一半對我們說:「已經幾點了,快點去工作。」、「你真的很愛拖耶!」、「沒有不去上班,給我去,你不去我揍你喔。」

 

請問,這樣的說話方式,會讓我們對於上班這檔事,從“不想”而變成“想”嗎?

 

--

 

「一個明知道要讀書,但又不想讀書」的孩子,也是與我們一樣的,應該是他在讀書的事物上,有個地方卡關了。

 

我們該做的,是先關心孩子的情緒,再來透過對話的方式,抽絲剝繭找出他在哪裡卡關了。

 

「孩子,你還好嗎?你不想寫功課啊?覺得功課很煩嗎?」

 

「哪裡煩呢?可以跟爸爸說嗎?」

 

「你覺得最煩的是功課是國文?數學?還是英文呢?」

 

「國文是背誦很煩呢?還是寫國字很煩?」

 

「我明白今天要寫15個生字,真的很多,你才會覺得這麼煩。只是,明天還是要教耶,怎麼辦呢?」

 

「媽媽可以陪著你,看看怎麼分配,心中的煩躁感會比較少一點。」

 

「孩子啊,你在很不想寫功課的時候,還是很努力的把他完成了,你超棒的。」

 

雖然,孩子可能還是找不到為何要讀書的動機,但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會得到一些成就感與價值感。如此,讓他不想讀書的卡關降低了,排斥的行為也會跟著減少喔。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