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講後,有位媽媽牽著五歲的孩子來找我,問:「他(指著孩子)的脾氣很大,時常跟弟弟(2歲多)吵架,怎麼辦?」
我問:「他們很常因為什麼事情吵架呢?」
媽媽回:「搶玩具吧。」
我說:「兄弟之間搶玩具很正常啊,是什麼事情困擾著妳呢?」
媽媽說:「弟弟搶他的玩具,他一生氣還會推弟弟。我們針對他推人的行為,在跟他說話的時候,都不願意聽喔,很強調是弟弟先搶了他的東西,一定要弟弟先道歉。」
我問:「弟弟才兩歲,懂得怎麼道歉嗎?」
媽媽說:「就是不知道,所以才僵住。他會一直重複說,弟弟要跟他說對不起。」
我問:「他怎麼感覺上很執著於,只要是對方先犯錯,就一定要說“對不起”三個字,才能釋懷?如果是換成關心的舉動,有用嗎?」
媽媽回:「ㄟ,不知道,沒有試過。」
--
接著,我邀請媽媽來跟我做個模擬對話。她扮演成哥哥,而我則是扮演成媽媽。
「哥哥,你剛剛打弟弟了,是嗎?」我扮演成媽媽來問。
「是他先搶我玩具的。」媽媽扮演成哥哥來回應。
「我知道,所以你好生氣,才會動手的,對不對?」
「對。所以,他要跟我說對不起。」
「是弟弟先搶的,我知道。只是,弟弟現在還小,不懂得該如何道歉,我帶他來拍拍你,關心你,這樣可以嗎?」
「我不要,他就是要跟我說對不起。」更加生氣地說。
「哥哥,怎麼了?是什麼原因一定要說出“對不起”這三個字呢?用別的方式不行嗎?」我先稍微的停頓了一下,眼神緩和地詢問。
「不行。」很堅持的語氣。
「是什麼原因不行呢?」我問。
--
由於,媽媽實在是不知道孩子會怎麼回答,不清楚他是怎麼想的。於是,我們嘗試一同蹲了下來,請媽媽用相同的方式來直接詢問孩子自身。
「弟弟搶了你的玩具,是什麼原因一定要說對不起,而不能用其他的方式來關心呢?」媽媽問哥哥。
「因為爸爸說,做錯事了就是要說對不起。」哥哥說。
「爸爸有在什麼時候跟你說的呢?」我在一旁發問。
「在我做錯事的時候。」
「你還記得是怎麼樣的事情嗎?」我語氣溫和地問了。
哥哥講的有些簡略,媽媽有印象在一旁補充。原來是,曾經與其他的小孩發生了糾紛,因為是哥哥先引起的,爸爸很強硬的要求一定要去道歉。他說不要,爸爸不理會,硬是把他扛過去,在別人面前,很兇地說「你一定要說對不起,如果你不說,就不要玩了。」逼的哥哥說完對不起後,整個大哭跑去找媽媽,窩在媽媽的懷中久久無法平息。
哥哥後來說了這一句話:「我是因為還在生氣,所以才說不要。其實,等我氣完了,就會去道歉了。」語氣中有些委屈的感覺。
--
在我的新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裡有提及,『當孩子對於某些事情,反應特別大、很容易有情緒、想法很糾結,可能是跟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有關。而這些事情在當時並未被完善的處理,於是對於現在有了關聯性的影響,也同時產生了執著的觀點,很難妥協。』
我請這位媽媽,回去跟爸爸好好的溝通,對於孩子的道歉,先不要急於一時,陪著孩子度過情緒,心情比較穩定了,再好好的理解為何不要道歉的原因,跟著他一同面對或想辦法,相信孩子就不會再這麼執著於「對不起」這三個字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