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房間進行線上演講時,兒子跟女兒在客廳大吵了一架。
搞不清楚狀況的我,先詢問兩個人發生的過程。
起因是妹妹在用平板打電動,由於哥哥快要考試了,不能打,於是湊到妹妹旁邊,看著她打。只是,哥哥似乎不懂的「觀棋不語真君子」的道理,邊看邊給意見。
最後一場,妹妹輸了,哥哥對她說了一句:「看吧!!輸了吧~」
妹妹有些不高興,拿著水杯對著哥哥,作勢要灑水的動作(當然沒有真的灑)。這個動作在哥哥面前停滯了大概幾秒的時間,哥哥突然前傾「額~」的一聲,嚇了妹妹一跳。
被嚇到的妹妹,當下是真的生氣了。於是,原本只是要假裝的動作,結果,真的潑了出去,讓哥哥的褲子濕透了。被潑到水的哥哥,也怒了,把水杯奪了過來,剩下的水全灑到妹妹的身上。
了解全部的狀況後,先請兩人情緒穩定後,我們再來談。
--
我先問妹妹:「妳在氣哥哥什麼呢?」
妹妹:「我在打電動,他一直在旁邊說話,說不是那樣打,應該要怎麼打….」
我問:「當哥哥在說這些的時候,妳是怎麼想的呢?」
妹妹:「我覺得哥哥在嫌我打得不好。明明我就有自己的玩法啊,為什麼一定要聽他的。」
.
我轉頭問哥哥:「兒子,感覺到你真的很想打電動啊?!」
哥哥:「對啊。」笑了一下。
我說:「只是,你在妹妹旁邊說這些話的時候,知道妹妹是這樣想的嗎?」
哥哥:「嗯~~~不知道。」
我問:「你有在嫌她的意思嗎?」
哥哥:「我沒有那個意思。」
.
我再對著妹妹問:「如果哥哥說那些話,妳是不高興的,有跟哥哥表達嗎?」
妹妹:「我有跟哥哥講說,你不要再講了啦,讓我自己玩!!!」
我問:「然後呢?」
妹妹:「哥哥還是繼續。」
.
我轉頭問哥哥:「妹妹有跟你這樣說嗎?」
哥哥:「有。」
我問:「既然妹妹都跟你表達了,你怎麼還是繼續講呢?」
哥哥想了一下:「因為我很著急。」
我問:「著急什麼呢?」
哥哥說:「我希望可以贏。」
我再問:「但是,是妹妹在玩啊,也不是你玩。你怎麼會這麼著急地想贏呢?」
哥哥說:「因為她是我妹,如果我不能打的話,就很希望妹妹是贏的。妹妹能贏的話,即使我沒有玩到,也會很開心。」聽起來,感覺有些類似投射的作用。
我核對:「喔~是因為你希望妹妹能贏,所以才會在一旁給建議的,是嗎?!」
哥哥說:「對。」
--
我再回來問妹妹:「因為妳是他妹妹,哥哥才好希望妳能贏喔,妳知道哥哥的想法嗎?」
妹妹說:「不知道。」
我問:「現在知道了,妳是怎麼認為的呢?」
妹妹說:「是還能接受啦,但是也不用在旁邊一直講啊。」
我問:「沒錯,這個我們等一下再來說。」稍微停頓了一下,接著問:「只是,依照你的個性,剛剛整整三十多分鐘,如果妳是生哥哥氣的話,早就拿著平板離開了,或是叫哥哥不准看,怎麼剛剛還會讓哥哥一直在旁邊呢?」依照我對妹妹的了解,提出我的好奇。
妹妹帶著害羞的語氣說:「我知道哥哥今天不能打電動,也知道哥哥很想打,所以才會一直讓他看的。」
我核對:「喔~妳即使生氣了,也都沒有拒絕哥哥在旁邊,是因為妳心疼哥哥今天不能打電動,是嗎?」
妹妹點點頭:「嗯。」
--
我轉頭跟哥哥說:「你有知道到妹妹的心意嗎?」
哥哥:「不知道,現在知道了。」
我對著兩人一起問:「那麼~你們明白到雙方的心意,還有生對方的氣嗎?」
兩人搖搖頭:「沒有。」
我說:「既然沒有生對方氣了,我們來講一講,當他人在做事,我們只是旁觀者時,該怎麼做(對著哥哥)。還有,不高興了,對於假裝要潑水的舉動,我們是否有別的方式來表達生氣(對著妹妹)。最後,你們兩個互相潑水,該怎麼善後,以及如何向對方表達關心與歉意。」
--
手足之間吵起架來,不管是孩子或是爸媽,處理時,眼中盯著的總是吵架到最後所掀起的波瀾。爭論誰先動手、誰先罵人的互相責怪,不然就是,問不出誰對誰錯的一起處罰。
手足會爭吵的源頭是互動,而兩人的互動中,總有些對彼此的良善之意。
在我的新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裡有提到,『讓孩子願意改變的動機,是連到內心對彼此的愛』。
透過好的對話技巧,試著點出雙方在互動當中的良善之意,感受到了對方的好意,心中的怒火往往會瞬間熄滅。而後續的討論、教導、和好與關心的行為,也會變得比較順暢喔。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