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媽媽在私訊裡問我,她覺得自己最近對孩子(兩個女兒,國一跟小五)很不耐煩,時常對他們碎念,親子衝突不斷,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請她先舉例,對於哪些事情是感到不耐煩的。
她回,都是一些小事,覺得跟我說了有點不好意思,比如,孩子該洗的碗都拖拖拉拉,洗了又洗不乾淨;地上弄得亂七八糟,總是要爸媽催促了才願意整理,而且還整理得不合格;還有,國中生回話的方式讓她很不高興……等。
從我們之間的來回信件的回覆中,對她,感到滿滿的心疼。
我問:「有主要的哪件事情讓妳煩躁呢? 還是每一個都讓妳煩躁?」她回: 「每一件事情都感到很煩,很想要逃離。」
--
她在心情煩躁的時候,腦中會跑出很多的負面觀點。
不想管孩子,但是眼裡看得不舒服,會覺得「我幹嘛要這樣委曲求全啊。」
試著用好好說的方式來溝通,但是孩子帶有情緒的回話,會認為「為什麼當媽媽要這麼卑微呢?」
孩子做了,但卻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會想說:「要做就做到好啊,他們根本不在乎我嘛!把我的話當耳邊風。」
然後,這些負面觀點,一次又一次的累積與堆疊,巨大到佔滿了她的心。即便,孩子有嘗試的努力,有試著去做的盡力,似乎都撲滅不了這場大火。
--
我從她的文字中,看到了“委屈”、“卑微”、“不在乎我”的字樣,好像不自覺的會把自己的地位拉低,發自內心感到不如人的沒自信感。
於是,詢問了她一句:「妳的這些負面觀點,從何時開始,然後越來越多的呢?」她回:「從疫情跟孩子在家的時候。」我再問:「這段時間裡,妳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糟糕的媽媽,好像沒有一件事情是有做好的。」她回。
「覺得自己很糟的念頭,是最近才有的嗎?還是一直以來會不時地跑出來」我問。
「一直以來都會有。」
「最早的印象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在我國中的時候吧。」
因為牽扯到了原生家庭的議題,點到為止,還是回來聚焦在這位媽媽的身上。
我問,她喜歡自己嗎? 她回沒有。我又問,想要喜歡自己嗎?她回我不知道要怎麼喜歡自己。
--
阿德勒認為,人所有的行為,最終追求的是: 價值感、認同感與歸屬感,而這些灌溉的來源,最大的比例來自於家庭,也就是父母。
如果從小的匱乏,形成內心的低落,認為自己是個沒有價值的人,不會被他人所認同的人。
於是,對話之中,總認為自己是矮他人一階;一句中性的話語,不自覺地用負面觀點來詮釋;也會希望從他人的肯定中來找尋自我價值。
換言之,會如此,是因為內心的深處是非常非常的渴望能夠~被接納、被認同、被在乎的。
然而,長大了,這些內在所缺乏的力量與能源,可能要先試著喜歡自己、愛自己,一點一點地來開始儲存。
--
我推薦這位媽媽看我的新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的第一篇章【自我的對話】,裡面提及:『透過與自我的對話,聚焦在自己的努力、付出與正向特質,懂得欣賞自己,才能更愛自己。』
在親子狀況發生時,先練習覺察情緒,然後,在情緒的當下,試著感受自己、接納自己與允許自己。 #願意與自己的感受靠近就是愛自己的表現。
接著,可以嘗試靜心練習來與自我對話。在對話中,關注自己的內在、欣賞自己與謝謝自己,今天在親子之間所發生的美好,即便這些美好是微小的。
向自己說一聲謝謝,是欣賞的展現。欣賞了,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價值。 #對自己有足夠的愛才能更有耐心來愛孩子。
當我們有喜歡自己了,看待親子之間事物的觀點會變得比較正向,心中的水庫也比較能夠容納孩子的不足或失誤。當然,煩躁感會降低,也更能夠享受在親子間的互動與相處了。
希望這位媽媽,從我的書中,我自己是如何自我對話的經驗分享,慢慢地拉回那份愛自己的心意。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