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905430_3913062995417855_7000016242175873640_n.jpg

 

連假時,與孩子們看了一部Netflix的電影,叫做【有求必應日Yes Day】。

 

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想:「我們長大後當了爸媽,卻忘記怎麼長大了。」

 

劇情描述的是一位年輕時,對於任何事情都勇於Say YES的人,當了媽媽之後,開始什麼都對孩子說「No!」

 

直到有一天的家長日,被老師告知,孩子把媽媽描述成獨裁者,極度沮喪之時,又看到了自己過往冒險的照片,決定要向孩子證明,我也是一個很會玩的媽媽,於是,跟孩子約定某一天來個『Yes Day』。

 

簡單的說,在部分的規則底下,像是,有距離的範圍,不能跑太遠;與未來無關,不能說想養寵物;要符合法律與道德,不能傷害與影響他人;其他的,只要孩子開口,爸媽都一定要同意。

--

 

孩子從兩歲開始的「不要」,就是自我意識的萌芽。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相信沒有一個獨立的個體,會心甘情願地依附在聽話之下。特別是青春期,是個即將要邁入變為成人的孩子,即便思想尚未成熟,想要脫離約束,也是正常之事。

--

 

有次跟親戚一起吃飯,有位長輩指著她20歲的孫子問我,「他都聽不進去我們說話,我跟他講,他爸媽跟他講,都不聽,怎麼辦?」我只有回:「表示他有自己的想法,很棒啊!!」

 

認識我女兒的,肯定都能見識到她的性格,曾經有人跟我說:「你女兒的脾氣這麼倔,要教阿。」我說:「該教的肯定會教,不過,我也很欣賞她的“不要”呢!顯示了她是個有主見、有想法、夠堅持的孩子啊。」

 

18歲之前,要求他凡事聽話就好,18歲之後,他怎能學會獨立思考?

 

如果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想法、有見解、勇於挑戰權威、懂得思考、不怕犯錯,我們就必須要先接納他「不願意聽我們的話」。

--

 

不過,孩子內心成熟的歷程,是從以自我為中心的『無律期』,透過爸媽教養的『他律期』,才能夠成為同理他人、考慮後果的『自律』。所以,接納他的想法之餘,依然要有界限。『把可以取代不可以』就是一個很有用的辦法,先跟孩子說「可以啊」,再加上條件與限制。

 

如果孩子依然極力抗爭,試著先不拒絕,聆聽他的需求,好好地告訴他我們顧慮的原因,再一起討論,有沒有能辦到彼此需求的雙贏辦法。

 

如此,用不著還要特別訂一個『Yes Day』,因為,在平時已能感受到,我們是願意聆聽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願、傳遞出爸媽對他的信任。況且,如果是在他能承擔的責任內,放手去飛,他才能從中學習到非常寶貴的經驗呢!如同電影中的孩子,一直很想嘗試的事情,才發現到原來後果這麼嚴重。

--

 

我們會對孩子說不,要求聽話,背後的肯定有我們愛他的理由。但是,不要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小的時候,渴望爸媽能聽進我們的想法,成為爸媽,卻只告訴他,這是為了你好。只要是有限制的範圍內,做出合理討論,是可以跟孩子大聲說:「YES~去做吧。」

 

----

澤爸的書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