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782840_4565280743529407_7743513283497528653_n

 

【我們會關心孩子的人際狀況,但是不用過度焦慮】

 

「澤爸,我的女兒(小三)在學校好像沒有什麼朋友,該怎麼引導呢?」有位媽媽滿臉擔憂地在講座時發問。

「妳知道她在學校跟同學的相處模式是怎麼樣呢?」我問。

「她下課的時候,通常都是自己一個人,不太會去跟同學玩。」

「妳知道她一個人的時候,都在幹嘛嗎?」

「看書、寫功課、看風景吧。」

「妳的女兒會在意嗎?」

「嗯…….在意的意思是?」

「就是她在下課時是一個人,會感到很難過?孤單?失落之類的嗎?」

「嗯…..好像也不太會。」

「所以,她一個人是自在的囉?」

「對阿,好像是挺自在的。」

「既然妳的女兒是自在的,妳怎麼會這麼擔心呢?」我反問這位媽媽。

「ㄟ~~~就是會擔心她是不是被排擠啊?!會不會被其他同學冷落啊?!」這位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我稍稍低停頓了一下,溫和地看著這位媽媽,問道:「妳的擔心,與妳自己小時候的學生時期有關嗎?」

 

這位媽媽想了想,緩緩地說:「對阿,我小的時候,就是因為有被同學排擠,常常都是孤單一個人,所以,才不希望我的女兒跟我一樣遇到相同的事情。」

 

--

 

在我的新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裡有寫道:『對孩子的期望,我們要先清晰地知道,是因為愛他?還是掌控他?如果是掌控,聽孩子說話的目的,是為了說服。不在乎他所想的,也不在乎他的感受,只要照做就好,來滿足爸媽的焦慮、擔憂或虛榮。如果提出期望的目的是因為愛他,再怎麼焦慮與擔憂,我們會更加在乎他的感受與想法。』

 

倘若我們聽到了孩子在分享學校的事情,說她在下課時都在看書,沒有與其他人玩。於是乎,我們因為自己成長歷程的經驗,開始慢慢地擔心與焦慮,然後,會不知覺得說出很多說服的言語,比如:「妳可以去找別人玩啊!」、「是不是妳對別人太兇了,才讓其他人不喜歡跟妳玩啊?」、「妳不要這麼孤僻好不好。」

 

如此,只會讓孩子感到越來越反感。因為,對於這件事情,爸媽的焦慮會感染到孩子身上,甚至會讓原本是不在意的孩子,反倒開始覺得,喜歡自己一個人做事情,是不對的嗎?!

 

然後,也會不太想跟我們說他在下課時的事情了。

 

--

 

當然,我們的擔心也是有可能發生的,要做的,不是過度焦慮的介入,而是以關心孩子的感受為出發點來試著對話。

 

帶著好奇: 「妳自己一個人都在做什麼啊?」、「妳會主動找其他人嗎?」

 

詢問感受: 「當妳自己一個人時,看著其他人都玩在一起,會感到寂寞嗎?」、「當妳主動找別人被拒絕了,有難過嗎?」

 

提供建議: 「妳跟我說下課的事情,是單純跟媽媽抱怨呢?還是希望媽媽能為妳做些什麼嗎?」、「妳想知道媽媽當時下課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嗎?」

 

釋出關心: 「謝謝妳跟我說。如果妳之後有難過、寂寞了,可以再跟我說喔。」

 

--

 

每個人的個性皆不同,有的人活潑、有的人文靜;有的人喜好交友、有的人享受獨處。況且,朋友在精不在多。

 

孩子要試著在人際關係中找尋屬於自己的定位,也是需要我們的關心與放手。交友是孩子的事,他不太在意,我們不用比他更在意。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