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857069_4318369071553910_2837518952164834058_n

 

有場實體講座與一位媽媽對話,我扮演不耐煩的孩子,請該家長一同練習。她每說一句,我就用不耐煩的語氣來回覆:「好啦。」、「知道啦。」、「妳要講幾遍?!」、「很煩耶。」

 

感到意外的是,即便我是用這樣的口氣來回,這位媽媽依然是好言好語,甚至,可以說是“低聲下氣”的方式與孩子說話。「妳不要生氣,媽媽的意思是…」、「對,是媽媽不好…..」

 

「妳接受妳的孩子這樣跟妳說話?」我先暫停,來確認她對孩子的立場。

「對阿,可以。」這位媽媽回。

「是什麼原因妳願意接受呢?」我再問。

「因為,平時在家裡,我女兒就是這樣跟我說話。」

「妳對於她的不耐煩口吻,不會感到不舒服嗎?」

「偶而會有,但也只能這樣。」感受到她滿滿的無奈。

原來,這位媽媽擔心孩子跟她的關係不好(孩子會躲房間,跟媽媽冷戰)、害怕孩子會產生更激烈的情緒(相信一定是之前發生過)。

 

--

 

在賴宇凡老師的著作«情緒界線»裡有提及,孩子在大腦成熟(18歲)之前,是屬於狼性,看重的是排序。

 

只要他發現爸媽的排序在他之下,便會變本加厲地踩踏與跨越爸媽的界線,對爸媽任意的情緒放肆,無須去管爸媽的感受,認為爸媽為她所做的本應如此,例如家中小霸王就是如此。

 

所以,爸媽要讓孩子知道,在排序上,我是在你之上的。孩子才能在『他律』之下產生自律、在限制之內引發安全感。當然,造成排序的原因,不能是因為恐懼與害怕,靠著是溫和、堅定且一致的管教。

 

--

 

面對孩子不耐煩的口吻,我們聽了是不舒服的,不能因為擔心孩子不理我,也不能害怕孩子有更激烈的情緒,就放任他把情緒倒在我們身上,只會越來越不懂得尊重我們。

 

親子的溝通,需要雙方一同進步。只是,孩子不會像大人一樣去翻閱教養書、聽講座、上課程。他的進步,是需要我們的引導,要由爸媽告訴他『你能夠怎麼表達,我們是可以接受的』。

 

--

 

我的新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中寫道,記得是澤澤小六的時候,他因為不想聽我講道理,對我翻了一個白眼,我的內心是不很高興,但依然平穩地說:

 

「兒子,或許爸爸剛剛講的話,你聽了不耐煩,只是你翻白眼的眼神,讓我看到了也很不舒服,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是很生氣的。如果你現在聽不下去,我們先暫停,反正我也在生氣,可能會說出氣話,所以,等一下再說吧。」然後,離開現場冷靜。

 

等到我們的情緒比較穩定了,我再鼓勵他可以如何向我表達。「兒子,下次,你感覺到自己有點不耐煩了,可以跟我說:『爸,我知道你問我是關心,只是我現在有點聽不下去了,可不可以等一下再說。』只要你跟我說這句話,爸爸就知道要停止了。」

 

大概練習了兩次,澤澤直到現在(升國二),還是會有不耐煩的時候,只是再也沒有對我翻過白眼,而是知道要好好地跟我說。

 

--

 

孩子可以如何地表達他的不耐煩,我們大人才不會生氣呢?

 

帶著溫和又堅定的神情,他才會知道,我們很願意接納你的情緒,但不是你的情緒垃圾桶。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