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都不愛我。」是一個小三的男生對他媽媽說的話。媽媽雖然不斷地對他說:「媽媽很愛你啊!」、「媽媽怎麼會不愛你呢?!」但是,這個孩子還是常常對媽媽說。
這位媽媽來找我,詢問該怎麼回應,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愛他的呢?!
「愛」,不是口頭上的說,就能夠傳遞到對方內心的。真正擁有「愛」的感受,是要有被接納、被包容、被關懷、被理解的體驗。
--
「妳覺得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覺得妳是不愛他呢?」我問。
「應該是因為我會打他吧。」
「還記得發生了什麼事,讓妳打了他呢?」我再問。
「有次,因為姐姐拿了他的東西,沒有問,他一生氣就把碗摔破到地上。我看到了就很生氣。」媽媽回。
媽媽再說,這個孩子很是活潑,不太受控,常常闖出禍,情緒一來就收不回來。她也不想對孩子發脾氣,只是在管教時,實在很難做到。
--
我邀請這位媽媽,與我模擬對話。她扮演孩子,而我扮演她,試試看在孩子闖了禍時,我們可以如何應對他。
“碰~~”,碗破掉的聲音。
「你先不要動,你沒事吧?!有沒有受傷?你怎麼一生氣就摔碗呢?如果你受傷了,怎麼辦?這邊很危險,媽媽先把玻璃處理一下,你待在那邊,等這邊弄好了,我們再來說。」我扮演成媽媽,用很嚴厲的語氣說話。
在處理玻璃時的暫停,也可以試著緩和自身的憤怒情緒。
「兒子,你過來。」假裝玻璃清理好了,我的情緒也比較穩定了,再呼喊他,示意要來談一談。
「嗯。」媽媽扮演的兒子,表示他會害怕的站很遠,不敢靠近。
「兒子,你站在遠遠的地方,是擔心被媽媽罵嗎?」我語氣比較放軟的詢問。
「…」他沒作聲,只有點點頭。
「兒子,(語氣較溫和,稍作停頓),碗被摔破了,我感覺到你是有被嚇到的,有嗎?」
「有。」
「媽媽會生氣,除了碗破掉之外,更擔心的是你跟姐姐是否有受傷。既然你們都沒有受傷,媽媽已經沒有那麼氣了,請你過來旁邊坐著。媽媽是想要教你,而不是罵你。」然後,等孩子走過來坐好。
「兒子,感覺你剛剛好生氣,你在氣什麼呢?可以跟媽媽說嗎?」我問。
「姐姐拿我的東西,沒有問我。」他回。
「媽媽記得姊姊之前就有這樣過了,怎麼感覺到你這次特別的生氣呢?」
「我有跟姊姊要回來,她都不還,還故意說不好聽的話來嗆我。」
「原來是這樣啊,難怪你會生氣。兒子,(再稍作停頓),姊姊不還給你,還講了不好聽的話,你當然會生氣。你是可以生氣的,只是,生氣了,直接把碗給摔破,這是不對的。」我繼續說,「不對的原因是,你的碗就這樣沒了,而且還有可能會傷害到你跟姊姊。如果你們因此而受傷了,媽媽會好心疼的。知道嗎?」
「我知道。」
「你好生氣,媽媽明白,只是,你之後生氣了,要試試看用別的方式來生氣,而不是摔碗,好嗎?!媽媽可以陪著你,我們一起來想一想,你能夠做什麼事情,來讓你生氣的情緒能稍稍的舒緩。好嗎?!」
「好。」
「你現在還有生氣嗎?如果有的話,來,給媽媽抱一下。」我會給他一個擁抱。
--
模擬結束了,我詢問這位媽媽:「如果你是孩子,把碗給摔破了,我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教你,你的感覺是甚麼?是否有被接納、被包容、被關懷、被理解的感受呢?」這位媽媽點點頭,若有所思的模樣。
後來,我又向這位媽媽做出了兩個提點。
1. 手足方面的相處,也可能需要花心力去處理。
2. 小三的孩子,一生氣就摔東西,需要從基礎的情緒教育,來教導他如何去做情緒控管。
3. 只要孩子有願意調整,有跟著我們一起找到其他的方式來宣洩情緒,請一定要跟他說:「兒子,你現在生氣的程度越來越小了,也懂得在生氣的當下,去看漫畫來緩和情緒,進步好多喔,真的是超棒的。」
在孩子的行為,有調整、有進步、有願意,請給他一個好的稱讚。如此,也是傳達給孩子,他是被我們支持、肯定、相信與認同,這些也都是被愛的感受。
—
孩子犯了錯,該教的就是要教。而教養時,有了這些感受,「媽媽都不愛我。」這句話,相信就會慢慢地消失了。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