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369933_4370738856316931_7182267590577279352_n

 

「你真的很愛計較!」這句話,帶給我朋友很大又很深的困擾。

 

日前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述說媳婦心疼自己的丈夫,因為住的近,公婆家的許多事情都是由他們夫妻倆在做,而其他的手足都不需要。媳婦向公婆反應,得到的卻只有「在計較」這句話。

 

看到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了我朋友。

 

 

我朋友從小只要跟爸媽反應了,手足間,他認為「不公平」的事,得到的回應,就是「你真的很愛計較耶!」、「你可不可以不要這麼愛計較!」

 

這些句子裡的『計較』二字,隱含著帶有否定與指責的意涵,通常意旨心眼狹小、小氣、愛比較。

 

我朋友時常被這樣否定與批評,慢慢地認為是不是他的問題?是不是只要他不反應了,接受了,就不再是爸媽眼中一個小氣、愛比較的人呢?!

 

後來,他開始學會了閉嘴,符合爸媽的期待。但是,他心中的不舒服感還是存在著,於是,壓抑自己的想法,硬吞下內心的感受,告訴自己「沒事的、沒差啦、就這樣吧。」

 

畢竟,說了也沒用。

 

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對於長官的指令、同事的要求,即便內心是不願意的、是不高興的,都不會嘗試想辦法,而是默默的承受了下來。

 

--

 

我相信爸媽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夠放寬心,懂得放下,或者是,多看看我對你的好,而不是只盯著別人。只是,帶有否定與指責的說話方式,並不會把愛孩子的本意給傳達出來。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了。

 

在«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裡有提到,『我們的心有三層結構,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中間一層是傷痛層,而最深處的一層是真我層。』

 

『表達心中真實的想法,是展露出最赤裸的真我,如果展露真我時受傷了,便有形成傷痛層。有了傷痛,所以有保護層。因為有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所以,真我深藏著,令我們碰觸不到自己的真我,別人也碰觸不到。』

 

--

 

如果孩子有跟我們反應了「爸爸不公平,為什麼弟弟都可以,我卻不行?」、「媽媽偏心,妳都比較疼妹妹。」

 

這些都是孩子在傳達內心的想法。雖然我們聽了會想解釋,但是,請不要再對孩子說「你真的很愛計較耶!」

 

而是要關心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想法、告知他原因,並且引導他下次可以如何表達。

 

「爸爸買這個東西給弟弟,你很生氣,是嗎?」

「因為你也想要,看到了弟弟有,所以才會生氣的啊,我了解了,謝謝你告訴我。」

「爸爸是因為先前已經買過其他東西給你了,所以,這一次只買給弟弟,而沒有買你的。」

「如果你也想要的話,不用說爸爸不公平,而是直接跟我講你想要的是什麼,爸爸願意陪著你一起討論,看看能怎麼做。」

 

當孩子嘗試表達內心想法時,有感受到被同理、被理解、被在乎,心中的不平之意,便會慢慢地被撫平了,之後也更懂得如何把內心話與我們說明與討論了。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