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讓媽媽再逛一下啦,好不好?!」
我到書店想再買幾本自己的書來送人,看到有位媽媽被女兒(似乎是8歲左右)拉著手,硬要往外頭走去,媽媽帶著請求的語氣跟女兒說了上述的那句話。
「不要!就是不要,妳明明說只看一下的,剛剛已經看過了,現在就要走了,我要回家。」女兒的口吻很明顯氣勢在媽媽之上,很強勢的模樣。
「拜託啦!!媽媽很久沒來了,有東西想要去看一下。」媽媽被女兒拉到已經快到門口了。
「不准!妳之後再找時間來呀。」
「看一下就好了啦,我也不知道之後什麼時候有空可以再來。」
「我不管,現在就要走了。」女兒很強硬的模樣,最後拉著媽媽走出了門口。
--
很明顯,這位媽媽在對話上的字句,與女兒呈現出的是地位不對等的姿態,而且是孩子大於媽媽。
在《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有提及,『對話的立基點是平等與尊重。平等的意思,沒有在姿態上位階高低的差異。而這份尊重,是能夠體會雙方的需求,並且顧慮對方的感受。』
況且,如果爸媽在姿態上是低於孩子的話,教養會是很困難的。
--
如果我是這位媽媽,我會在孩子拉著手,堅持要回家的時候,蹲下來,眼睛平視看著她,語氣穩定(非請求)的方式說:「女兒,妳想回家的意思,媽媽聽到了。我的確剛剛有說只看一下,只是發現到有興趣的東西,還需要再多一點的時間。」先稍稍停頓,再接著說,「我要先謝謝妳陪我進來,最多10分鐘,讓媽媽再看一下,就可以走了。」給出了明確時間。
如果孩子還是說不要,我會溫和且堅定地說:「沒辦法耶,媽媽想要多逛一下。」然後,就起身去逛了。
如果孩子有情緒在抱怨,我會邊逛邊回應:「好,媽媽知道。」、「對,再5分鐘就可以回家囉。」
最終離開了,我會微笑著跟孩子說:「女兒,謝謝妳等我喔。」
--
當然,如果孩子急著回家是有要緊事的,親子是可以一起討論,可以逛多久?或是延後了回家該怎麼辦到她的事情。
如此的對話,才是平等又尊重的呈現。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