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哀鴻遍野,紛紛擾擾。
立意,我相信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放下壓力,可以真正的快樂學習。
但...為何孩子的壓力卻是不減反增呢?!
我有個朋友在美國念書,他是在台灣念完大學後才去國外的。有一次,我與他同車的時候,小小聊了一下。
我:「你覺得台灣跟美國的教育最大的不一樣是在哪裡?老師?同學?還是氛圍?」
他想了一想:「嗯~都有耶。」
我:「怎麼說?」
他:「像~我的老師很會引導我們去思考,在過程當中讓我們自己找答案,而我們也會看到自己的進步,那就會很開心。當然~也是因為每個同學都很厲害又努力,讓我有不想輸給別人的企圖心,以至於整個氛圍都引領著我們前進。」
我:「那你覺得台灣有可能轉變成這樣嗎?」
他笑了一笑:「嗯.......應該有些難度啊!」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不斷地以升學、考試為目標,甚至每天一小考、每週一週考,只為了求取更好的高中跟更好的大學。有的學生,在寒暑假的時候,還要到學校上輔導課。彷彿,只有分數跟排名可以評斷自己的價值。
突然~終於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了。發現~哇~沒有人管我要不要念書耶,沒有人壓著我去補習耶,那些逼迫著我8年的分數跟成績變得不重要了。於是~我要努力的玩,把那些埋首於書本之中的童年,一次通通補回來。這個科系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將來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畢業想要從事什麼工作?管他的,先玩再說吧!!
這~可能是你我的經歷,也有可能不是。
而我想到的是.....
看看我們身邊的小孩子,特別是越小的小朋友,每個都充滿想法、勇於嘗試、毫不畏懼、狂愛問為什麼。
但~為什麼長大之後,缺乏熱情、缺乏自信、缺乏野心跟缺少思考能力,卻發生在很多青年學子身上呢?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洪蘭老師的新作,書名是「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
看完~真心的覺得爸爸媽媽們跟負責教育的官員們,應該要好好地看看這本書。
--
洪蘭老師的「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這本書,以"思考"跟"學習"兩個重點為主軸,貫穿全文。而有個很大的要點伴隨著主軸,就是「主動」跟「喜愛」這兩個具有行動力跟心甘情願的字眼。也就是~主動去思考跟喜歡去學習。
我們所熟悉的教育模式,就是聽,不需要想。在家裡,聽爸媽的就是乖小孩;在學校,聽老師的就可以得高分;在公司,聽老闆的就對了。漸漸地,原本會思考的孩子,變的不需要思考了;原本有自信的孩子,變的沒自信了;原本勇於嘗試的孩子,變的怕錯,連舉手發問都會怕。然而卻忘記了,什麼時候要主動去思考?什麼東西才會讓自己喜歡去學習?
於是缺乏熱情、缺乏自信、缺乏野心跟缺少思考能力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這本書中有一句話「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贏在轉折點」,這句話深深地打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一巴掌。我很認同同樣在書中的一段話:「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長處,敢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誰。」
唯有找到自己的優點跟擅長的事情,然後過程中面對失敗、面對挫折,再努力的站起來,才會有自信,接著,熱情、野心跟思考就都慢慢地回來了。而這一切的根基就是要讓孩子如何主動去思考跟喜歡去學習。
「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書中,先概闊的分成,從教養開始、從教育開始、從態度開始、從心開始、從腦開始跟從樂齡開始。簡單地說就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身從外在到內化的自省跟如何看待高齡者。再從每個大面相當中,分從許多的小章節去講述,而每個小章節都有一宗旨。每個小章節,洪蘭老師都會用小故事跟腦理論的研究來佐證這個宗旨,並從中引導著教學者(爸媽、老師、官員)如何帶著孩子去主動思考跟喜歡學習,達到真正的「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
每個篇章都短短地,沒有什麼天花亂墜的大道裡,卻會從故事跟理論中得到大啟發。而且,在看書的當下,可以讀地出洪蘭老師的學識淵博。
--
再用「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書中的兩段話分享給大家
「孩子行為的好壞不是父母管的鬆或嚴,而是你有花多少時間在他身上,有沒有參與他的生活。」
「金錢買不到幸福、買不到尊敬、買不到健康,為什麼我們還要鼓勵孩子以金錢來定義成功呢?」
期許著我們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優點,發揮自我的擅長,知道自我的意義,然後會主動思考跟喜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