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在說出批評言論前,會先講出這句話,打預防針。
「我這個人喔,說話就是這麼直,如果講了有什麼傷到你的話,請不要介意,不是針對你。」
其實,這句話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請不要把「直白」誤認為是「直接」。
—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為自己說出來的話負責。
負責的意思是,從自己嘴裡講出來的一字一句,是否有顧慮到他人的感受。
—
我曾聽過家中長輩,當著親戚的面,指著自己已成年的小孩說:
「他喔,就是懶。你們看他的走路姿勢,醜死了,這樣的性格怎麼可能會成功勒!」
批評完了之後,還轉頭對自己的孩子說:
「我是為了你好,才會這麼直接的跟你說。」
—
再怎麼正確的言論,只要聽者的感受是不好的,對方就永遠不會聽進去。
如同我們看到孩子在寫國字,講他:
「你寫的字真的很醜耶」、
「你實在是有夠不專心的。」、
「我拜託你,認真一點,你好容易分心喔。」
—
溝通要有成效,肯定是聽的人願意把我們的話聽進去。而「顧慮聽者感受」的方式,是:沒有一絲的個人主觀批判的客觀事實描述。
同時,再帶點關懷會更好。例如:
「媽媽發現你的字,跟上面示範的相比,小了很多還擠在一起了。怎麼了?你有不想寫功課嗎?」
「媽媽看到你每寫幾個字,就會玩一下玩具,有需要媽媽替你把玩具收起來嗎?」
我們可以說話直接,但是,說出來的話,是要顧慮他人感受的。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