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61446_4100769229980563_3282262150664733364_n

 

親子天下日前分享了一篇我的文章,底下的留言讓我有些驚訝。

 

文章的內容大意是,青少年習慣在吃飯時滑手機,成為了一個很難應付的教養狀況。當時,我直接與一位同學對話,模擬家中的情節。對話中有一關鍵句:

 

「妳從坐下吃飯就一直低頭。爸爸希望可以跟妳一起聊聊天,聽聽妳的心事,還有在學校的事情。所以,想要妳聊到一個段落後,把手機放下來,爸爸也不拿手機,我們一起好好地談天說地,好嗎?」

 

沒想到,底下的留言居然是........

 

「重點不是他真的爸爸,是演的!正常早就翻白眼了!」

「小孩會覺得你很假,明明就是要我收手機,還繞一大圈說廢話。」

「如果我是國中生,我爸這樣跟我說話我會尷尬癌發作。」

「雖然了解他的意思,還是覺得不會有父母這樣説話的。」

 

『習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並且會轉換成主觀的認知,很難改變。

 

假設我們從小到大從爸媽身上聽習慣的說話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轉化成現在我們對另一半與孩子,講出相同的語氣與形式。

 

突然,接收到另一種全然不同,180度大轉彎的言語,可能會覺得奇怪、噁心、不自在,甚至反感,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與平時我們所接觸到的不一樣。假使鼓起勇氣對孩子說了,孩子可能還會瞪大雙眼地說:「你是誰啊?」

--

 

老實講,我的朋友、我老婆的朋友,都有來問說:「澤爸真的是像他寫的那樣跟孩子說話嗎?」

 

我敢保證,是。真。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我的孩子不會覺得尷尬、翻白眼,或是認為我是演的呢?因為,我日常生活就是這麼說話的。

 

通常會產生尷尬,是因為『不自然』,意思是,與平時的我們不同。

--

 

我們看了這麼多的教養書,薩提爾的「一致性溝通」、阿德勒的「連結情感」、非暴力溝通的「愛的語言」,裡面有著同樣的重點,說出雙方的內心感受。

 

所以,說出內心的感受,不能只是需要教養與溝通的時候才說,而是在平時生活,聊天與相處的時候,都要刻意的去練習說出口。「兒子,媽媽真的好開心。」、「孩子,怎麼了?寫功課很煩嗎?哪裡煩?想跟爸爸說嗎?」、「女兒,我今天工作不是很順,心情有些沮喪。」

 

我們把『表達內心感受』的詞彙,不時都掛在嘴邊,當真正需要說出他願意聽進去的教養話語時,他才會透過日常的 #習慣養成,認知到這的確是爸媽會講的詞句與字彙,也就不會尷尬、不會反感。然後,進行有著良好的內心對話。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夠更好

 

對了,我一開始的刻意練習對象是,我的老婆。

老婆,謝謝妳喔。

 

----

澤爸的親子教養著作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2021出版)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