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在校門口,接女兒放學,
一排站著都是接孩子的爸媽。
有位媽媽牽著幼兒園的女兒出來,
女兒流著淚,一臉的哭樣,喊著:「我要吃,我要吃。」
媽媽說:「我們沒有帶餅乾,要吃回家吃阿。」
女兒似乎沒有聽進去,不斷地說:「我要吃啦、我要吃。」
「妳很奇怪耶,又沒有不讓妳吃。」
「就跟妳說回家吃,怎麼這麼盧阿。」
「現在就是沒有,我們也變不出來給妳啊。」
媽媽一直拉著女兒的手,邊重複著上述的語句,
但是,女兒就是不走,拼命反抗著。
一旁的爸爸,也跟著說:
「現在是在鬧什麼啦?!」、
「快點走喔,再不走,回家餅乾也沒有了喔。」
.
我看到這個情境,想到了«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書中寫道:
大腦分成左右兩個部分,
左腦熱愛並渴望秩序,
是邏輯、求實、言語的和線性的;
右腦不關心細節與秩序,
只關心整體的場景,並處理影像、情緒和個人記憶。
孩子年幼時,右腦占據主導地位,
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感受的能力,完全活在當下,
必須要慢慢的整合左右腦,
才能理解世間萬物線性的因果關係。
當孩子有著毫無邏輯的情緒回應,如同上述的女孩一樣,
多半是右腦情緒正劇烈地波動著,
再怎麼跟她說邏輯性的道理(現在沒有,回家就能吃到),
都是沒有用的,因為她只在乎當下。
我們要做的:『#用右腦聆聽關注,#再用左腦重新引導』
.
用右腦聆聽關注的目的,
回應了他右腦的情感需求,讓他「感到被理解」。
我們可以這麼做:
蹲下來、眼神平視、語氣溫和地說:
「妳好想吃餅乾喔,是嗎?」
「嗯。」
「我們沒有帶餅乾,妳吃不到,媽媽感覺妳有點生氣,有嗎?」
「有。我想吃餅乾。」
「好,媽媽知道妳想吃餅乾,抱一個。」
當她的情感需要被理解、被滿足了,
觀察到情緒稍稍穩定了,
右腦的波動就會減緩,
力量還很微小的左腦便可啟動了。
「媽媽明白妳想吃,只是我們沒有戴,在家裡,怎麼辦呢?」
「不知道。」
「為了能讓妳快點吃到,我們走快一點點,一到家,洗好手後就馬上吃餅乾,妳覺得呢?」
「好。」
「我們走吧。」
回到了讓負責邏輯的左腦來運作,
我們講述的因果關係,她才能聽懂,不執著於當下,
溝通才會順暢喔。
其實,這跟常聽到『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是一致的喔。
#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更好
----
澤爸的書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