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4728_2701724019885098_8784973635346497536_n

 

媽媽看到小五的兒子玩手機,
「兒子,可以囉!時間到了,請把手機關掉。」
「再一下下。」
「還需要多久,請你跟我說一個時間。」
「再10分鐘。」兒子提出他的想法。
「沒有,10分鐘太久了。」
「我反正打完就會給妳啦。」孩子有點不高興了。
「打完是多久啊?」媽媽也很硬的再問。
「我剛剛不是講了嘛?」
「太久了,所以不可以,請你再想。」
「我不要。」親子雙方都好生氣又不斷地爭執。

 

這位媽媽問我,
她也沒有不讓孩子看3C,
雖然有規定時間,
也會請孩子自己說清楚還需要多久,
真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這麼生氣?!

--

 

親子之間的爭執,
往往來自於意見不合、想法不同。

 

但是在討論之時,
我們「先開放選擇,再否決」,
其實,只會讓孩子更加的無奈與生氣,
因為他感受到的是:假民主真約束。

--

 

像是,帶孩子去美食街吃飯,
我們說「你要吃什麼都行,自己去選。」
孩子說「我要吃麥當勞。」
我們回「不可以,那是炸的。」
孩子問「我想吃甜甜圈。」
我們說「不行,那是甜點,請你選正餐。」
孩子說「那我不吃了啦。」

 

相信孩子心裡想的是,
「是妳說什麼都行?
我選了,妳又說不可以。」

--

 

回到一開始的狀況,
那位小五生,心裡想的肯定是:
「是妳要我自己提時間的,
我講了,妳又不同意。」
於是,更生氣了。

 

我們是父母,
理應要給予孩子在行為上的約束與管教。

 

蒙特梭利教育也表示:
「孩子內在紀律的建立,
必須要先透過外在紀律。」

 

只是,在管教時,
我們容易在心中先訂個標準值。
當孩子的回應,不符合此標準,
就會給予否決。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有此標準值的存在。
於是,面對「假民主真約束」的詢問,
內心的沮喪、無奈、生氣、不爽,
油然而生,拒絕討論。

 

因為,他們聽得出來,
最後還不是要說出爸媽已定的答案,
彷彿在揣測老闆的心思,
那麼~說有何用?!

 

如此,孩子越大,
越拒絕跟爸媽討論與溝通。

--

 

我們應該要做的是,
先限制範圍再選擇
把約束的條件先講明白。

 

「手機還需要多久?你剛剛已經用30分鐘了,如果還要一些時間,最多只有再5分鐘喔。」

 

「你想吃什麼,自己去點。不過,油炸類跟甜食類的都不能喔。然後,請你選正餐,像,飯、麵、肉啊。」

 

讓他在有限制的範圍內,
自由的做出抉擇。

 

由於,他很清楚地了解界線,
便能欣然地接受自己說出口的決定,
他的提案才會有意義,
也更願意做到。

 

重要的是,讓他領略到在規範內,
我們都是可溝通的。

 

而且,這個限制的規範,
都可隨著孩子的年齡或每次的狀況,
一同做出調整與討論喔。

 

----

澤爸的書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