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1再哭我就打下去囉.jpg

 

某天去找朋友的路上,經過一條小巷道,巷道旁停滿了整排的摩托車。突然,聽到了非常洪亮的孩童哭聲,循著哭聲一看,看似一位媽媽手掛安全帽,準備要牽車,而孩子不知在旁怎麼了哭鬧不止,激動的抱著媽媽的腿不放,而媽媽也被挑弄情緒的吼道:「不要再哭了,不准再哭了,再哭,我就打下去囉。」右手高舉擺出作勢要打下去的模樣。

但是孩子的哭聲卻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更加大聲!於是,這位媽媽舉高的手就大力地往孩子的大腿旁打了下去,邊打邊說:「不要再哭了、不要再哭了、我說不要再哭了!」每一句都伴隨著一個掌聲,很快的,應該是爸爸出現了,趕緊把孩子抱離,才停止。

恐懼感的負面衍伸
邊走邊想,為何我們總是習慣用「恐懼」的感受(我要打下去囉!)來期許孩子可以更好(或是希望能夠停止哭泣)呢?像是「你下次再考這種分數,你就死定了」、「如果被我發現你說謊的話,我一定會狠狠的處罰你」、「該做的事情都沒做到,小心我扣你零用錢喔!」

結果,孩子考糟了,因為不想回家死定了,於是藏考卷、模仿字跡簽名等;孩子真的有說謊,因為不想被處罰,於是更加堅定的說「我沒有說謊」;孩子該做的事情沒做完,因為不想被扣零用錢,於是趕緊敷衍了事或隱埋事實。

更多衍伸的負面行為,很多時候,都是為了避免「恐懼」而產生的,如同「北風與太陽」的故事裡,不管北風吹得多用力,路人反而把外套拉得更緊。

況且,其實我們都知道,「打」會產生「痛」與「害怕」的感受,這些感受並不會使孩子安靜,甚至因為害怕痛而哭得更淒慘。但是我們還是想做,因為大人的內心有情緒了,打孩子、恐嚇孩子、處罰孩子等,多半都是我們自身的情緒發洩,也就是單純讓大人的心情得到抒發,感覺到「爽感」罷了,其實,對於發生的事情並沒有多大的助益。

先穩定情緒,再處理事情
所以,處理親子狀況,一定要「先穩定情緒,再處理事情」。然後,不做北風、要做太陽,唯有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給予安定感、支持、信任、肯定與相信才是王道。陪伴孩子一起理解考卷上有哪裡不懂、肯定孩子只要願意說實話就好、相信孩子沒做到的事情下一次一定會做到,那雙拉緊外套且充滿恐懼的雙手,才會慢慢的鬆開。

而面對孩子的哭鬧,真的只需要先安撫孩子就好,不用急著講道理。說著「我陪你哭完」的陪伴與同理;描述著孩子情緒「我知道你很難過」的理解與感同身受,才能讓孩子的情緒慢慢的穩定下來。不過,大人的情緒肯定要先處理好喔!

----

澤爸的書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