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14077_2829048727152626_6169914867974144000_o.jpg

 

情緒是個徵兆,
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呼喊。

 

有了感受、有了想法,
未曾靜下來聆聽心中的聲音
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或是從未練習過可以怎麼表達。

 

重重地壓抑在心裡,無從宣洩,
然後,最原始的情緒反應會本能般地出現。

 

哭、鬧、責怪他人、拒絕回應、拳打腳踢,
都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本能反應。

 

倘若我們用了否定、指責與威脅的方式來應對,
「這有什麼好哭的。」、「哭很醜喔。」
「哭有用嗎?」「再哭試試看。」
「再哭,叫警察來抓你。」

 

他在當下,只會有兩種感受
1. 爸媽根本不想聆聽我內心的聲音
2. 當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感受不到爸媽是愛我的

 

於是,透過不斷地冰山堆積,
被對待的經驗化成大腦的潛意識。

 

長大後(特別是青春期開始),遇到事情,
內心有負面情緒產生時,選擇了….
不再跟我們分享、
也在我們面前隱藏自己。

 

所以,很多的父母感到錯愕,
為何從小嘰嘰喳喳講個不停的孩子,
到了國中突然一句不吭。

 

其實,我們是無心的,
我們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
很多都是來自於小時候是如何被對待的記憶。

 

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
必須要先有覺知。

 

覺察到當下的自己,已經有情緒了,
找到方法來暫停與穩定,
調整好內心的狀態後,
再來應對孩子。

 

有負面情緒了,好的應對感受,
感覺到自身最親近的人,
是陪我、同理我並是懂我的。

 

「媽媽感覺你好難過,你先哭,媽媽陪你哭完。」
「是因為剛剛那樣,所以你不高興了,是嗎?」
「喔~難怪你會這麼生氣啊。」
「媽媽聽你說了,我也好為你生氣喔。」
「等你生完氣,媽媽想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生氣。」

 

情緒應對,並不是單純說出同理話語,而是讓他感受到:
『我懂你怎麼了,而且我願陪著你一同來面對』的氛圍。
接著,再慢慢地引導他如何正確表達與宣洩。

 

如此~才會有「愛的體驗」。

 

當孩子明白到,

不管我是開心是生氣、是回應是頂嘴、是微笑還是大哭,
爸爸媽媽都是一樣愛我的,
是願意聆聽我為何有此情緒的心聲的。

 

不管孩子多大,有負面情緒了,
都會願意與我們抱怨、
願意跟我們訴說心中真正的想法。

 

#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都能夠更好

 

 

----

澤爸的書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