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媽媽問我,正在情緒當下的孩子,可能是哭鬧、或是發脾氣,讓他自己在房間冷靜,這樣做,到底好還是不好?

 

這答案,或許要回歸到孩子的感受。

 

如果是我們硬拉他進去房間再關起來,他一個人在裡面哭天搶地,狂拍房門,內心的感受,是害怕與恐懼。

 

如果是我們大聲斥喝,「你給我出去,不准給我進來。」用威嚇的方式逼使他離開,內心的感受,是憤怒與委屈。

 

害怕、恐懼、憤怒與委屈,如果這感受是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樣獨處的過程,我們喜歡嗎?接受嗎?

 

 

害怕的孩子會更加害怕;委屈的孩子會更加委屈。

 

即便最後情緒的確是沒有了,但是,下次又有情緒了,不想再經歷同樣的害怕,會更大聲的哭鬧,不想再受到相同的委屈,會更大力的頂撞。

 

隔離的目的是緩和情緒,能讓情緒穩定的感受是:陪伴、被同理、被理解。

 

如果孩子獨處時會害怕,我會陪著他在房間裡面舒緩情緒,假使我也在生氣,彼此可以不做交談,只有跟他說「我陪你哭完」的陪伴與同理。

 

如果孩子的行為讓我生氣了,我會先說出他的感受,再說出我的感受,最後找出讓彼此都能緩和心情的空間,給他的感覺是“理解”,而非叫他出去。

 

如果孩子一生氣,自己跑去房間關起來。我會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再到門前敲門關心。「你還在生氣嗎?等你的心情好一點,願意出來了,我們再來談喔。」

 

有情緒的孩子,讓他自己在房間冷靜,沒有好與不好,單純看孩子內心的感受。有感受到;陪伴、被同理、被理解,才是有幫助的。

 

其實,想一想,當我們有情緒了,希望是被怎麼樣的對待?答案應該就呼之欲出了。

 

----

澤爸的書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