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爸,我的大女兒真的很愛計較,常常都要跟她弟比,而且不管怎麼說都不接受,除非我們都照著她所謂的公平,否則就會一直吵,煩都煩死了。」有位媽媽在演講後跑來問我。
「最近因為什麼事情爭執呢?」我問。
「給零用錢啊!她一直說她的年紀比較大,應該要拿比較多,弟弟不能跟她一樣,不然,兩個人都不要拿。」
「除了零用錢之外,還有認為什麼事情是不公平的呢?」
「幾乎每一件事啊。」
「平常您是怎麼各別與他們姊弟相處的呢?」
「弟弟比較獨立,講一遍就去做,我比較放心。而姊姊的個性比較懶散,要我一直罵她、催她、提醒她,否則喔,什麼事都可以給我一直拖啦。」
「聽起來,您似乎對弟弟有比較多的肯定,對姊姊則是比較少。」
「不是啊,她做了,我有需要罵她嗎?所以,我把很多的心力放在她身上,很累ㄋㄟ。」
「但是,她有感受到妳的關心與愛嗎?」
「嗯....如果要我稱讚她,也要她先表現好啊。」
「媽媽,凡事都認為「不公平」的孩子,往往來自於內心的渴望,特別是來自於爸媽的愛與肯定。」

「愛」是一種很難用實質的單位去衡量的。
假使老大覺得爸媽比較愛弟妹,爸媽給他再多的東西,內心依然會覺得不公平。因為,爸媽很習慣用“物質”來定義是否對孩子公平!但是再怎麼分的公平,內心對愛匱乏的孩子,總是能挑出當中的不公平。

給一人一顆糖果,他會挑口味來抗議;
給一人一個禮物,他會挑金額來抗議;
給一人一輛車子,他會挑型號來抗議;
給一人一棟房子,他會挑地段來抗議。
除非,是讓他先選、照他的方式、他覺得公平,才會安靜。

為什麼呢?因為~他發自內心地從來都不覺得爸媽會公平!因為~他始終覺得爸媽比較不愛他。即便爸媽再怎麼解釋,都聽不進去。

此時,爸媽要做的,不是拼了命的解釋,也不是執著於物質與金錢上的平等。而是關注在孩子的內心與心理層面的需求。


1. 實質陪伴
只在同一個空間卻做著各自的事,不叫陪伴。而是常常一起做同一件事,增加彼此的互動與交流,累積互相的話題與情感。

2. 多些稱讚
即使只有進步一點點,都要對孩子實質說出來。並且多看到孩子的好,少關注在不好的地方。要留意黑牆上的白圈,而非只專注在白牆上的黑點。

3. 滿足心理層面的需求
給孩子她所真正要的需求,絕非物質上的。他想抱怨,我們就當他專心的聽眾;他很緊張,我們陪伴他渡過難關;他好生氣,我們試著了解他情緒背後的壓力與因素,並且找出共識。

4. 多些擁抱
實際的身體接觸,就是最真切的愛的傳遞。
.
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孩子對於物質上的不公平是越來越少了,因為他內心深處對愛的渴望已經得到滿足,不再匱乏。

 

----

澤爸的書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