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58895_1894631743927667_7077396274562990080_n.jpg

 

上週,帶家人出遊之際,一早享受著飯店的早餐時,不經意地聽到隔壁桌的說話(因為還挺大聲的)。

孩子,約3歲多,蹲在椅子上看窗外,
「快點坐好吃飯,再不吃,把飯丟掉囉。」爸媽說。

 

孩子依然蹲著,轉頭說吃不下,
「這些你自己說要拿的耶,浪費食物,吃不完,就把你留在這邊洗碗。」爸媽說。

 

孩子開始哭,
「安靜,不要再哭了,再哭就打下去囉。」爸媽說。

 

孩子哭的更大聲,硬黏在爸爸身上,
「好啦,走了,煩死了。不要趴在我身上是聽不懂啊,我已經要走囉,你不走,就自己待在這邊,我們不要你了。」爸爸說。

 

媽媽緩頰,要求孩子穿鞋。但是孩子生氣中,不穿鞋,
「不穿是不是,把你的鞋子丟掉囉。」媽媽說。

 

最後,孩子沒有坐好、沒有吃完、沒有留下來洗碗、沒有被爸爸丟掉、鞋子讓媽媽幫孩子穿好了。唯一做到的,就是真的有打下去。

 

「恐嚇」的話語,多半都不會真的做到,後遺症就是教養威信喪失。往後爸媽的要求,孩子不會真的聽,越來越會耍賴,畢竟,他透過經驗得知「爸媽只是說說罷了」。

 

比恐嚇的話語,更能讓孩子聽進去的溝通

 

仔細一想,這對爸媽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坐好』與『吃完』而已。除了恐嚇之外,如澤爸在演講中常提到的,還有很多溝通方法可以辦到。
 

- 『把是非題變選擇題』:你要自己坐好?還是爸爸幫你抱下來坐好。

 

『把命令變好玩』:我們來比賽,看誰坐的比較挺,讓媽媽當裁判。

 

- 『給予緩衝』:風景很漂亮對不對,爸爸陪你看五分鐘。五分鐘到了,我會提醒你,就坐好吃飯囉。

 

- 『討論雙贏辦法』:爸爸知道你想看風景,不過,我們晚一點要出發去玩囉,你先坐好吃完飯,這樣還會有點時間繼續看風景。

 

- 『提醒相關的後果並堅持做到』:孩子,再十分鐘我們就要走囉,趕快坐好吃飯。如果你沒有吃,時間到了,我們還是會走。如果晚點肚子餓了,也沒有東西吃喔。另外,你自己拿這麼多沒吃完,明天我會要求你先拿一點點,等吃完了再拿,不能再像這樣一次拿很多了。

 

恐嚇的話語,多半都是一時的不耐情緒,以及不知道該怎麼做的莫可奈何。以上的方法,請看時機服用且靈活運用。如此,能減少衝突,讓心情不受影響,又能建立爸媽所堅持的教養原則,都遠比恐嚇以及其後續帶來的哭鬧與不耐煩,來的更加具有長期效果。

 

----

澤爸的書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陪伴你的力量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arrow
arrow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