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寶:我沒有打哥哥

星期天的早晨,我晾著衣服,澤澤跟花寶在客廳玩著。突然就聽到兩小吵架的聲音,於是前去關心。就看到花寶哭的相當淒慘,摸著自己的肚子,指證歷歷哭訴著: 「哥哥打我的肚子,好痛...」說完,又大聲痛哭了起來。原則上,兩兄妹的吵架我是不介入的,除非是有牽扯到傷害人的行為。於是我把眼神轉往澤澤時,澤澤氣呼呼地為自己辯解著:「是你先打我的。」於是,我又轉向了花寶,看花寶沒有反應,我就開口問花寶:「你有打哥哥嘛?」花寶等了1~2秒才回答:「我沒有打哥哥。」

 

有打?沒打?都機~ (料理東西軍梗!!~啊~透露年齡了。)

 

先了解過程,不亂貼負面標籤

其實,依照平常的相處模式,誰說真、誰說假,早已心知肚明。不過我還是再與花寶確定:「你有打哥哥嘛?」這次花寶依然眼飄一旁的迅速接道:「沒有。」既然從花寶那得不到共同的答案,不必大驚小怪的亂貼"說謊標籤"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只要先平和的了解過程就好。

 

假使大人在還沒確定真相前,就用自己的經驗或揣測,指著一個孩子說:「你說謊」。講錯了,當然糟糕;講對了,孩子只會更加的激烈反彈,因為趨吉避凶乃人之天性,亂貼"說謊標籤"就等於是壓著孩子的頭往兇險的地方拖去,他能不死命抵抗嘛?

 

於是我轉頭面向澤澤:「好~你說妹妹有打你,但妹妹說沒打,那請哥哥先把事情的經過講一次。」接著,我又看回了花寶:「爸爸問完哥哥,就會問你,那爸爸希望你們都要說真的話喔。」話語停頓了一下,帶著平和且輕鬆的語氣再次強調:有的事情就要說有,沒有就要說沒有喔。

 

堅定父母的界線

澤澤開始敘述著過程:「這玩具是我先在玩的,妹妹說她也要玩,我說不要,她就故意一直碰、一直碰,我已經跟她說不要再碰了,妹妹就把玩具搶走,然後我很生氣的搶回來,妹妹就打我這裡。」澤澤指著手臂一臉無辜的模樣看著我,我接著說:「然後你就打妹妹的肚子?」澤澤點了點頭。

 

接著,我又轉向了花寶:「好~哥哥說完了,換妳說。」沒想到,花寶沒有開口卻突然地起身要離開。我一手把花寶拉住,溫柔且堅定的跟花寶說:「沒有走喔,爸爸要聽完妳的話,等哥哥跟妳的答案都是一致了,妳才可以離開喔。」使力一拉,把花寶拉回原位。此時的花寶開始哭鬧,我依然堅定的說:「爸爸等妳哭完,哭完了,爸爸再聽妳說。」

 

溫柔且堅持著父母的界線,孩子就會知道在你的面前是無所遁形的。

 

大人的反應,決定了孩子在你面前會怎麼講

花寶幾聲啜泣後:「我哭完了。」安撫著花寶:「好,哭完了~很棒!那換妳說發生什麼事啊。」聽著快三歲的花寶吱吱嗚嗚地用她會的詞彙講著,到了關鍵處又停住了。我:「那~哥哥把玩具搶了回去之後,妳就動手打哥哥了嗎?」花寶依然保持沉默。

 

此時,誰說真話,誰說假話,已經很明顯了,但~~何必戳破呢? 爸媽要做的應該是要引導孩子說出正確的事情,而非硬逼著孩子強迫去承認她沒有誠實。那~要怎麼引導呢? 這個時候,大人的反應就很重要了,因為大人的反應,決定了孩子在你面前會怎麼講。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當我一開始發現兄妹倆的說詞不一樣,有一方可能沒有說真話的同時,我之後的態度跟語氣,都是採用平和且輕鬆的。面對兇神惡煞的大人,只會讓孩子更加確定了"我一定要繼續說謊下去,不然我可慘了。"這明哲保身的路線。所以,爸媽越希望孩子跟我們講實話,反應就要越平和。

 

我帶著笑容說:「花寶,爸爸只是想要知道發生的事情而已,只要花寶有說對的話,絕對不會怎麼樣,馬上就可以去玩了。」就看到花寶低著頭,小小地思考一下,點了點頭說「嗯~我有打哥哥。」花寶一說完,我立刻摟著花寶的肩:「好,謝謝花寶,爸爸知道了。要記得喔,有的事情就要說有,沒有的就要說沒有喔。而且要跟哥哥好好講,不可以動手打人喔。」同時我也轉頭跟澤澤說:「妹妹打你是她不對,這是她還要學習的地方,你下次是要先跟我講,而不是打回去喔。」(衍伸閱讀:什麼是反擊?)

 

說完,兩小又開心地去玩了。

 

我看著他們,心中卻不盡地想到,澤澤跟花寶還屬於掩不住真假的年紀,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就觀察出來。孩子越來越大,當兩邊都情緒激動,堅持己方論點而僵持不下,大人都難以分辨真偽之時,或許,又是另一篇故事了。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DPP_075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