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爸的確最近常常在想

打小孩是對的嗎??

爸媽會有一個迷思,就是"打他,是為他好,是為了要讓他記住?!"

那小孩真正會記住的是"被打的痛" or "父母真正要孩子真是記住的事情"呢? 

我想應該多半是前者吧!!

"打"的確是個特效藥,但是卻是個包著糖衣的毒藥

效用很快、效果很好,的確是馬上就達到父母要的

所以父母會立刻上癮,但是孩子的說謊、矇騙、膽小等症狀卻慢慢的出現

那讓孩子真正的改過,是希望出自孩子的內心? 還是只是做給你看的表面?

父母希望的當然是出自孩子的內心,但是做出來的事情卻只是讓孩子做出表面,還真是矛盾啊!

 

父母都希望指導孩子向善

但是卻用"打罵",這種負面的方式讓孩子去記住如何向善

這不是很奇怪嗎??  負怎麼會變成正呢?

真正要做的,應該是用正向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走往對的道路

如此,才會由正變成正

By 澤爸

 

------------------------------------------------------------------------------------------------

本文摘自: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 (新版)

許多父母仍相信,孩子不打不成器。懲罰方法不勝枚舉,包括痛打一頓、甩耳光、臭罵、當眾出醜、禁足、不准看電視、扣零用錢、恐嚇、相應不理,應有盡有。「我爸媽也是這樣教的,對我也沒什麼壞處。」一些父母會這樣解釋自己懲罰子女的行為,卻沒有看出事實與說辭早已背道而馳。是什麼樣的父母,會認為賞耳光或鞭打有效?有些父母真的認為,只有嚴厲管教,才能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壞蛋」聽話學乖。

連小嬰兒都不免被敲手指頭,只因一而再、再而三把玩具丟出床外;還有對吵個不停的小傢伙打屁股,讓他乖乖聽話。有些父母則是在匆匆忙忙之際或勞累不堪時,任意責罵、體罰孩子。如果一大早趕時間,或是晚上要做的事情還有一籮筐,當孩子動作慢,很容易就賞他們一記耳光,或是揍兩下屁股。這種情形怎麼會有耐心?跟小鬼頭說什麼長篇大道理?一切順利最重要。還有許多父母(這種人最多)只是因為不知該怎麼做才對子女動手。「不懲罰,那要我們怎麼辦嘛?」很多家長都會這麼問:「這個小鬼已經騎到我們頭上來了!」這種家長小時候大多有過被打的經驗,要不然就是比較缺乏想像力,想不出還有什麼比較好的辦法。

不管父母動手打小孩的原因是什麼,體罰都不是個好辦法。只要稍稍回想自己的童年,便能看出,鞭打或甩耳光都無法讓孩子學會東西,達到效果。難道有人曾因挨揍而洗心革面、改過自新?如果夠誠實,大概都不得不承認,當時我們對施暴的大人只有滿腔憤怒,不但沒有因挨打而反省,反而更希望找機會「報仇」。學者專家對打罵教育的看法也與我們過去的經驗相符。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一致認為,打罵最多只能奏一時之效,並不能改變孩子。不但如此,暴力的懲罰甚至會造成極負面的結果,除了引起憤恨與報復心理,小孩還會覺得人格受辱,親子關係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因此受到破壞。

由於父母往往不由分說便動手打孩子,「做了壞事的」小孩不但得不到任何解釋,甚至根本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該如何改進。我們應該明白:棒下出不了孝子,打罵只會教出膽小怕事、表裡不一的小孩,或是只要別人看不到便為所欲為的投機分子。

要在民主社會裡,以拳打腳踢式的「愛的教育」教孩子成為社會上獨立、負責、自主、成熟的一員,其荒謬可想而知。父母若真心想將重要的價值傳達給下一代,一開始最好要釐清觀念,完全不用這些不合時宜的「工具」。有時父母實在有發脾氣的理由,如果在憤怒時「不由自主地」打了胡鬧的孩子,又該如何處理呢?父母也許當下會覺得鬆了一口氣,但馬上便感到內心愧疚,心想:「我真糟糕啊,怎麼會做出這種事呢?」可是,不斷讓罪惡感折磨自己只會加重心理壓力,提高重蹈覆轍的危險。如果只是一時失控打孩子,天並不會因此塌下來。重要的是,風平浪靜後能告訴孩子是什麼原因讓你火冒三丈,失去控制。

父母沒必要當聖人,也不必在子女面前保持無懈可擊的完美形象。與其擺出從不犯錯的樣子,不如放下身段,向孩子道歉,畢竟重新出發更重要。這樣做不僅讓孩子覺得受到尊重,也是很好的機會教育,讓他們從中學習如何誠實而又不失尊嚴地走出失敗。

小孩,尤其是幼兒,常將體罰看成是拒絕與排斥,受罰時會覺得不再被愛。不管他們是打翻杯子、偷了兩塊錢,還是偷吃東西,大人很容易以偏概全地下判斷:「你是個髒小孩/小偷/貪吃鬼!」久而久之,最後也相信自己真的是個沒人喜愛、沒有價值的人,不再努力推翻他人的評斷。因此專家建議:「把做錯的事和犯錯的人分開來看。」也就是,清楚告訴孩子,雖然不贊同他的行為,但還是愛他,也相信他以後會有不同的表現。這樣孩子便能保有自信,又能糾正錯誤,改過自新。

在許多家庭,責罵是家常便飯,孩子也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有些父母只會以埋怨和發牢騷跟子女溝通,而子女則是故意唱反調或表現不佳,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這種做法通常無法獲得正面結果。

父母若想透過要求或指示影響孩子的行為,最有效的辦法是用「我」字開頭傳達訊息。例如不用:「你最好別給我在這裡吵來吵去!」而用:「我想寫封信,也許你可以小聲一點,」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只是隻聒噪的烏鴉,而是與大人平起平坐的人,能理性商量事情。這種做法比較能讓孩子尊重大人期望。

除了懲罰,還有一種最受歡迎的傳統教育方式,那就是物質獎勵。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獎賞的教育意義與效果和懲罰同樣不彰,因為這也是大人優勢權力的展現,完全違背親子互相尊重的精神。如果我們將子女視為地位完整的家庭成員,那麼他們也應該對家庭付出,沒有必要得到物質補償。否則他們如何了解共同生活中每個人都該負責?或是學會做好分內的事,不期待因此得到報酬?孩子不是透過金錢這類物質獎勵,才能意識到自己在團體的地位,而是透過他人的肯定。這份歸屬感與存在價值,要比把撲滿小豬餵得肥肥胖胖,更能為他們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果不用打罵,也不靠物質獎勵,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只要父母能和子女建立溫暖、安全與體諒的親子關係,絕大多數強烈的管教措施都是多餘。生活在互相尊重與信任氣氛下的孩子,不需要靠嚴厲的責罵與體罰,自然會依循與人為善的相處之道。這種溫和教育方式的最大優點,是子女不只是被訓練成守規矩的乖寶寶,而是能主動從與父母的互動中,體驗價值教誨的意義,然後內化為自己的言行準則,也就是因信服而身體力行,而非嚴管勤操的訓練結果。

不過,孩子不是小大人,即使周遭對他們慈愛有加,充滿體諒,他們還是不會時時刻刻謹守規矩。只要沒有大人制止,他們總是充滿熱情與活力、無拘無束、隨興而為,而且很懂得察言觀色,看自己能繼續到什麼地步。所以當幼童在窗檯上、爐灶前或是馬路邊玩耍時,大人有必要說「不可以」來制止,最好還是不要處罰,而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帶到安全的地方。

其實父母很早就能夠用語言向小孩解釋為何某事不可以做。毫無疑問,講道理比打人或破口大罵,在學習上留給孩子的印象更深刻、更有效果。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以朋友的角色與孩子溝通、商量顯得愈來愈重要。如果父母與子女一起訂出行為分寸,而不是單方面發號施令,子女會更願意接受。

除非是天使,或是非常遲鈍,否則小孩都會試圖規避與父母約法三章的遊戲規則。雜亂無序、懶惰、打鬧、說話粗魯無禮,每個小孩都免不了,但都不需要嚴厲處罰。遇到這種情形,愈來愈多自由派的父母認為最好讓子女體驗自己言行不當的後果,事先和子女共同商量出大家必須遵守的規定和後果。例如,賴床的人只好上學遲到;因爭吵打架掃大家興的人,就會被帶回家;不想吃飯,就等下一餐再吃等等。這種按現實情況處理的原則,往往比苦口婆心不斷說教,更能說服小孩改正。但父母要注意,千萬不能懷報復之心,必須保持心情平靜、態度堅定而又充滿諒解,這樣子女才能肯定「爸媽還是關心我、支持我的,即使我這次做得不對。」如果小孩表現良好,讓他們感受正面肯定很重要。可惜許多小孩表現良好都被父母視為理所當然,表現不佳反而被一再強調。事實上,只須稍加自省都可發現,即使只有小小的進步,稱讚與肯定比不斷挑剔更激勵人。

要是孩子真的做了什麼「壞事」,例如偷竊、欺騙或是好勇鬥狠,該怎麼辦?不少家長認為,這是嚴加處罰的時候。

然而,只要看看監獄裡的情形,就會知道這種管教方法的效果。雖然知易行難,但孩子冥頑不靈時,正是最需要父母支持的時候。這時最好不要大發脾氣、論斷他們,而是多給予鼓勵。當然這不是要家長逃避問題、粉飾太平。我所謂的鼓勵,是明確批評孩子行為錯誤,但也必須清楚表示孩子有能力做得更好。懲罰通常只會讓「作惡者」陷於僵局而更頑固、不理智,但是透過鼓勵、提高自信、或是跟他一起思考道歉的辦法或補救之道,可幫助孩子重新找到出路。

本文摘入自親子天下: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2504&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we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